香云纱,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香云纱,是纺织品中唯一用纯植物染料染色的丝绸面料,被纺织界誉为软黄金。
中国是家蚕丝的发源地,养蚕、缫丝是我国古代在Det365利用上最重要的成就。早在新石器时代,我国已发明丝绸织造以及朱砂染色技术,此后,随着织机的不断改进,以及印染技术的不断提高,丝织品种日益丰富起来,并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染织工艺体系,使我国古代的丝绸染织技术领先于世界各国。
广东,是中国的主要桑蚕茧产区之一。在这块肥沃的土地上,凭着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和具有悠久历史的蚕桑、鱼塘、甘蔗三者之间密切相关的生态平衡,诞生了一种珠三角地区独有的传统产品香云纱。
香云纱,俗称云纱,是一种用广东特色植物薯莨的汁水对桑蚕丝织物涂层、再用珠三角地区特有的含矿河涌塘泥覆盖、经日晒加工而成的一种昂贵的纱绸制品。由于穿着走路会“沙沙”作响,所以最初叫“响云纱”,后人以谐音叫作“香云纱”。
炎炎夏日,穿着用香云纱做成的衣服,有“流汗不粘身,越穿越凉爽、越穿越轻快的惬意,且不论你怎么搓揉,它都不会起褶皱。正由于这般奇特,香云纱成为中国历史上“身价”最高的丝绸,也成为旧时富人首选的夏季衣料。香云纱是世界纺织品中唯一用纯植物染料染色的丝绸面料,纱制作工艺独特,数量稀少,制作时间长,具有凉爽宜人、轻薄柔软、遇水快干、不易起皱、富有身骨,除菌、驱虫、对皮肤具有保健作用的特点。
香云纱的制作工艺非常复杂、独特,先将织好的丝绸布料裁剪成20米左右长短,将山薯莨的汁水作为天然染料,对坯绸反复多次浸染,然后再在矮草坪上晾晒。布料晾干后,重新将面料浸泡在莨薯汁中,然后再晾晒,这个过程多达30多遍,其间还要在40-60摄氏度的薯莨水里煮两次,每次15-20分钟。
待丝绸染得棕黄色的半成品后,再在日出前拿富含铁质的黑色河泥对其单面涂抹均匀,而后放到草地上,在柔和的晨曦里晾干。等到泥质中的铁离子和其它生物化学成份与薯莨汁中的鞣酸充分反应,生成了黑色的鞣酸亚铁之后,抖脱河泥,清洗干净,待落日的余辉退去,又再平铺到草地上,让其慢慢吸收草根透出的阵阵水汽,以及弥漫在空气中的暮霭,所以,这个环节还有一个很美的名字:摊雾。最后,经过整理,就成了闻名遐迩的香云纱。整个染布过程大约需要将近半个月的时间才能够完成。
绸缎的表面。香云纱正面黑色,反面黄褐色。
直到2008年,顺德香云纱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后,香云纱,再一次露出了她那神秘、古朴而清丽的身影,激起了市场纷飞的尘埃和想象。
2011年07月06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香云纱”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政府对它的保护也持续的加强,在土地以及人力方面都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同时,香云纱在时尚界也已经成为一种与旗袍一样,能够代表中国传统、又领导着风尚的代名词。